语文
任务一:横纵交织,构建网络
高考语文所要构建的知识网络可分为横纵两种类型。
横向知识网以试卷模块为基准,如现代文模块(社科文、文学类、实用类)、古诗文模块(古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理解性默写)、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以及作文模块。构建横向知识网,考生需打好四场阵地战、两场攻坚战和一场迂回战。
纵向知识网依照试题形式来构建,可分为筛选题、手法类题、作用类题、翻译能力考查题、语言题以及逻辑题等。
很多考生觉得2018年高考卷做起来不顺,就是因为这套卷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各个文本之间的题型壁垒,各题型并非处于它常见的经典位置,从而造成了一种生僻感。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将横向的各个模块做纵向比对,找到关联。
任务二:吃透答案,策略呈现
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应坚持至少每周按高考两个半小时的答题时间来精益求精地完成一套试卷。这里有几个注意事项要提醒考生:
1. 在日常练习时,最好使用高考样式的答题纸作答,答满答题区域,而不是简略地在试卷的文本上进行勾画作答。
语文试卷主观题大多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很多考生练习时只重视答出各点的关键词,轻视“结合文本分析”这一要求,甚至把分析等同于摘抄文中句子,结果在正式考试时只作答了不满三分之一的答题空间便词穷。
功夫在平时——这一点希望各位考生予以重视。
2. 很多主观题中渗透着议论文的写作思维,即论点加论据。一道6分的主观题,考生要做到至少从三个不同的维度作答,即分点答题,再分别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刷题一百,不如认认真真批改十套题。很多考生一头扎入题海,刷题很多,成绩却不见提高,是因为忽略了对题设、答案的研读和对命题人心理的揣摩。
研读题设与答案十分重要,很多时候,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都会让阅卷人给出不同的分数。
这就提示着考生,答高考题应尽量模仿答案的表达方式,弄懂答案的给分点,精析答案。
4. 客观题占整套试卷分数三分之一的江山,是重要抓分点,且很多选项对文本的正确分析为考生提供了很好的解读文本的角度。
考生可以借助客观题来扩充自己的术语范围(如语言风格词、意境词、生僻手法及表达效果词),甚至可以把客观题的考查维度当成一道主观题来训练作答。
任务三:打破定式,关注语境
每年高考结束,许多考生都会抱怨:实际考试和复习内容相去甚远,复习时总结的“套路”很少能直接运用。
平时对套路“自视了然”,考场上却“茫然无措”。语言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有限的套路怎么能够应对得了?
把“套路”作为终极目标的考生,必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跳出文本从整体上思考,也不会深入地在细节处推理判断。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时系统地掌握知识,总结一些定式,而在第二轮复习时应注重提升思辨能力,通过一些活题体验打破定式,争取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这里强调一点,情境化设题最反押题、反套路,最能反映出一个考生的语文素养,最能体现出一个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201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必然还会占有一席之地。
数学
任务一:科学选择训练资料
学习方法、策略最终都要落实到做题上,离开数学题目,所谓数学思想、数学能力都是空谈,要在做题中不断总结归纳。
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练习册,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很好的体系,只需拿来用就可以了,不要特意追求原创题,往年的成题对新一届高三考生来说可能都是新题。
教师要为考生筛选出最适合的、符合高考要求的练习册和试题做。不要做缺少数学思想方法呈现,偏重繁琐计算的偏、怪题目,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得不偿失。
任务二:精确定位,突破重点
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会根据周测、模拟考试,了解班级考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会把教学重点放在考生容易丢分的知识漏洞上,归纳总结出不同类型题的解法进行讲解。
归类讲解是加深考生记忆和理解的途径,以题带法,以法带题,逐渐让考生形成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作为考生,应该更明确自己的薄弱环节,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各个突破。很多考生对自己掌握不好的知识点总是采取回避的办法,实质上,集中几个小时,连续看讲解、看例题,再做一些对应的练习,很快就能突破。
任务三:关注高考、贴近高考
新的高考,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据此,可以揣摩高考的出题方向。
要研读《考试大纲》,研究高考题,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要选择跟高考的内容、题型、难度等一致,能反映数学学科特点的题目,对一些常考易错的题目如存在性、唯一性、充要条件、参数问题、恒成立的问题、轨迹问题等要加强训练,并引导考生淡化技巧,注重通性通法的掌握。
总体来说,高考题的设计是有水平的,经过了出题人的反复斟酌,在考查数学能力、体现数学思想方面都很恰当。
各地的模拟试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为了强调原创,出了一些强调技巧而非通法的试题,考生做过之后也很难有深刻的印象。
考生应多做近5年、近10年的高考题,分析归类,就能总结出高考的一般规律。
英语
任务一:强化核心词汇理解及运用
话题模块为考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的场景,考生的语言思维、运用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的原则。
高中英语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共列出24个话题,通过对话题、课文材料的整合及高考命题的分析,可将这24个话题整合为12个类别包括:
学校生活、旅游与交通、历史与地理、科普知识与现代科技、饮食与健康、文娱与体育、文学与艺术、社会生活、自然与环境、人际关系、个人情况、语言学习
第二轮复习中根据话题,将词汇加以分类,再次汇总强化必将促进考生知识和技能的稳步提高。
任务二:掌握重点语法
提升语言输出能力
在英语学习中,语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不必强化语法,但也绝不能忽视语法,在一个长难句面前,作为不是母语的中国考生,只有凭借语法规则才能精准理解句子。
语法体系的建立就好比打太极,从有形到无形;词法和句法结构就好比人的脊梁,词汇就是肉;有骨有肉才有鲜活的生命体——句子和篇章。
了解高考重点的语法项目,将互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法放在一起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规律化,力求做到“眼前一棵树,心中一片林”。
任务三:强化体裁阅读技巧
高考试题所选择的语篇是各种体裁文本中的精品,其文章逻辑贯通,脉络鲜明有序,题目设置精益求精。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必须形成语篇意识,明确体裁阅读技巧。
任务四:适应高考试题题型
强化考点应试运用
第二轮复习中要加大查漏补缺的力度,以阅读和写作为重点,搞好专题突破,提升能力。在做好专项训练的同时,对考生做好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知道,力争发现规律、掌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