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还沉浸在,无法出门上课的焦急情绪中时,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进步了。
杰中杰教育专业网课,与线下教学方式一样:先讲题型与方法,再用习题消化所学方法,每道题还另有视频精讲。
让你不仅听懂还能会做,特殊时期,停课不停教。
杰中杰教育集团支持抗击肺炎,在家学习就是对祖国最好的支持。
学好高中数学,就选杰中杰。
点击试听→杨德高校长圆锥曲线135分方法课
点击试听→杨德高校长圆锥曲线120分方法课
点击试听→杨德高校长导数135分方法课
点击试听→齐佳晶立体几何方法课120分
点击试听→文章晴数列方法课120分
点击试听→赵庆兴三角函数方法课120分
近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武汉加油”的呼声延绵不绝,全国各地以及各行各业都在以各种方式支援武汉,相信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3) 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
② 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
(2) 针对疫病施医送药,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4)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大量涌入,医疗设施落后
(1) 开始仍然使用传统方法治疗,未进行隔离(反面)
(2) 促进卫生制度化和政治化,加快卫生事业近代化进程
(3) 收回了部分检疫权,对日后恢复中国对东北行使主权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
(4) 促进了卫生知识在民众中传播,提高公民卫生意识
(5) 促进民族觉醒,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7) 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1) 封建王权的发展,民族国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
(1) 政府忽视公共卫生事业(各国政府间缺少合作并且防治措施乏力)
(1) 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为疫病消退奠定了基础
(2) 促进城市化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3) 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客观上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9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16分)
1) 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7分)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朝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地区防治疫情的措施和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面对疫情,我们永远与武汉同在,有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我们必胜。同时,我们作为面临备考任务的高中生,面临疫情,我们除了给予适当关注的同时仍不能忘了学习与备考,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努力。